春捂秋凍
“春捂秋冬”是人們在幾千年預防疾病的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經驗。中醫(yī)認為,冬去春來,是大自然與陰轉陽,從冷轉熱的過渡階段,天氣雖然已經暖起來,但是氣候經常變化,一會暖一會冷,俗話說“春天天氣孩子臉,一天就會變三變”往往是太陽出來后,風和日暖,遇到刮風下雨就會冷起來。特別是早晚溫差較大,這一段的氣溫我查了一下,跟過山車一樣,最高到22度,第二天最低就又到零度了,且春天多風,實驗表明,風速越快,人體散失的熱量也越快、越多,人就會感覺怕冷,可見春寒料峭風作祟。
春季中自然界氣溫處于上升階段,但室內氣溫由于房屋熱惰性跟不上室外而產生內外溫差。這種溫差在一天中以晴日午后達到最大,常常有3-5°C之多,甚至更大得多。特別是,從溫暖陽光下走進陰涼的室內,老人和病人必需添衣春捂,才能避免受涼致病。由于中國在同緯度上春(秋)季升(降)溫最急,因此才誕生了中國特殊的"春捂秋凍,不生雜病"的養(yǎng)生諺語。
捂對地方才健康
Spring
捂 下 中醫(yī)講寒自下起,寒自腳起。
藥王孫思邈提出春令穿衣宜“下厚上薄”的主張,既養(yǎng)陽又收陰。遺憾的是,現在很多青年人,特別是青年女性,穿鞋露腳脖,過早的穿短裙短褲,使換關節(jié)炎或多種婦科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。
有報道,突尼斯婦女喜歡一年四季穿裙子,大多數婦女或多或少的都患有風濕性關節(jié)炎;日本小學生人冬天穿裙子,很多人說是日本人是為了鍛煉意志耐受寒冷,實際完全跟這沒關系,只是人家覺得穿裙子美,好看而已。
日本人的關節(jié)炎特別高發(fā),全球最好的治療關節(jié)疼痛的膏藥生產廠家就在日本。據日本東京女子醫(yī)科大學附屬東洋醫(yī)學研究所的長期研究觀察發(fā)現,日本現代女性發(fā)生的諸多婦科疾病,都屬于中醫(yī)的“寒證”范疇,與受邪有直接的關系。所以要風度也得要溫度,不能做個病美人。穿衣可以下厚上薄的一個原則。
捂 頭 頭為“五陽之首”最宜散熱,使熱量由此丟失,因而對于體弱多病的老年人和兒童來講,戴頂適合的帽子會起到如同暖瓶瓶塞一樣的保暖作用。
在門診上經常聽患者這樣說“我知道我為啥頭痛,前幾年我每次洗過頭頭發(fā)濕著就睡覺了。”還有這樣說的“張大夫,我知道我為啥頭痛,是不是幾年我每次洗過頭都上班了,冬天天冷,出去頭上都結冰了?”
現在是頭上見點風就頭痛,現在出門都戴帽子,不戴難受。頭為諸陽之會,經脈上的陽經都在頭上交匯,要注意保養(yǎng)風池風府大椎這些部位。
捂 背 背為督脈之海,為陽脈之海,是一身陽氣匯集的地方,很多疾病的發(fā)生都是陽氣不足造成的。
去年這個時候,學生剛開學的時間,我治療的一個風濕病人,是一個老師,她覺得天氣暖和了,騎電動車上班就沒有戴手套,沒幾天就開始覺得手指僵硬,特別是早上起床后僵硬更明顯,檢查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(jié)炎,這就是典型的受風寒所導致的疾病。
捂 腹 背為陽,腹為陰,很多人的腹部手一摸都感覺比身體其他地方低幾度,這就是不正常的,腹部是陰經積聚的地方,如果腹溫太低就會導致胃腸道疾病、婦科疾病、男子的生殖系統(tǒng)疾病出現。
捂 的 標 準
大家記得兩個諺語就可以了:
一是“二月休把棉衣撇,三月還有梨花雪”,這里說的是農歷二月和三月;
另外一句就是“吃了端午粽,再把棉衣送”。
研究表明,對多數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來說,15℃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。也就是說,當氣溫持續(xù)在15℃以上且相對穩(wěn)定時,就可以不捂了。
日夜溫差大于8℃是捂的信號
春天的氣溫,前一天還是春風和煦,春暖花開,剎那間則可能寒流涌動,你得隨天氣變化加減衣服。日夜溫差大于8℃時是該捂的信號。
7—14天恰到好處。捂著的衣衫,隨著氣溫回升總要減下來。而減得太快,就可能出現“一向單衫耐得凍,乍脫棉衣凍成病”,這是因為沒捂到位。
研究發(fā)現,氣溫回冷需要加衣御寒,即使此后氣溫回升了,也得再捂7天左右,體弱者或高齡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體才能適應,減得過快有可能凍出病來。